在城市的喧嚣中,街边摊曾是无数人心中的美食圣地,夜晚的灯光下,热气腾腾的小吃摊、香气四溢的烧烤架,构成了街头巷尾最生动的风景线。
然而,这些年,不知大家发现没有,曾经热闹非凡的街边摊似乎失去了往日的魅力,真正愿意去街边摊吃东西的人越来越少了。
以前是没钱才吃路边摊,现在也是没钱吃路边摊,发现没,很多路边摊竟然比门店还贵了。
长沙夜市麻辣烫随手拿几串菜叶子和丸子就要106块,如果是在店里30顶天了。安徽摊主的提拉米苏敢卖30一份,隔壁正经蛋糕店里面才15。坐标杭州,有网友买了碗炒粉干15块钱,打开沙县外卖一看才9块。把几片柠檬加一些冰块搅一搅凑着卖,蜜雪冰城卖5块,地摊加价到15来卖。最绝的是烧鸟摊,直接对标高端日料店的价格,一串牛舌20 ,一串鸡翅12,牛肉12,五花肉10,紫苏鸡皮虾12,2串招牌西葫芦10块,肥肠12,鳗鱼25,一共135。怪不得老板说西葫芦是招牌了,一串2片5块钱,5块钱在菜场都能买2斤西葫芦了。
展开剩余75%而且,一条街上的小摊放眼望去明码标价的不超过一半,就让大家盲买,口味、服务、环境要啥啥没有,但是账单一算,半天班都白上了。
评论区的网友一针见血的说,千万别共情摆摊人辛苦,96年小伙靠市中心摆烧烤摊,市中心买下了2套房。虽然说这是个例,但是讲道理,摆摊而已,又没有天价的店租,又没有人工成本,按理说应该物美价廉,接地气才对,咋还能卖这么贵。
我们把时间线拉回到上世纪 90 年代,那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浪潮汹涌,国企改革成为了时代进程中的关键节点。东北这片重工业基地深受冲击,很多职工都失业了。那下岗之后是很难进入新的行业。
为了生计,很多人就去摆摊。那具体卖些啥呢?典型的就有早餐、麻辣烧烤和季节性的水果摊,或者啊就是去农贸市场卖水产生鲜。摆摊就是为了养家糊口,况且那时候啊确实很多人都失业了,买东西很看重价钱。所以路边摊的价格是真的实惠,主打一个薄利多销。收入呢也挺低的,但在那个年代,一个小摊其实承载了他们对于新生活的希望,也让我家庭度过了最困难的阶段。后来随着经济发展,摆摊不单是条活路,还是很多年轻人的副业选择,或者是创业尝试。
而现在地摊变得这么贵,物价上涨、成本增加只是原因之一,地摊主定价存在认知偏差也是一个原因。
摊主对顾客的消费观念也存在错误的认知,他们认为同一件产品,店里面卖多少自己就可以卖多少。
但是他们却没有想过,顾客去店里面消费,有空调吹,环境舒适;而在地摊上消费,只能闻到汽车尾气。
现在的摊主对于价格的定位,还没有去做一个沉淀与调查,就很简单地认为只要自己做好产品,顾客就一定会买。
不过,最重要的核心原因还是不纯粹了。
以前人摆摊是为了赚点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,现在摆摊只是附带,一个小小的摊位具备了社交零售流量的属性。有人开着50多万的车出来摆摊,露营椅一摆,手工咖啡一磨,就为了体验生活。有人支着脚架,带着精致的妆容在手机镜头下直播做煎饼果子,卖出去多少无所谓,打赏到位就行。至于价格更是喊的天花乱坠,什么高定、私定都在强行挤入地摊圈,刺鼻的香水说是特调,三无产品说是手作。
过去摆摊图个温饱小钱,现在摆摊都想财富自由。
最让人诟病的就是卫生问题,切水果的刀直接拿来修脚皮,蘸料往烧烤上一抹,科技与狠活拉满。还有网友发现楼下脏乱的小巷里面停满了摊车,里面装了不知道多少天的肉,每次路过味道都及其刺鼻。敞开式操作,灰尘尾气都在自由落体,食材暴露,保险得要靠心诚则灵。相比正规的门店,路边摊卫生状况更没有保证。
难怪有人是这么形容路边摊的,烟火留给居民,油污留给清洁工,拥堵留给路人,钞票留给自己。
最后,想对所有人说,路边摊涨价,涨的不只是数字,是生活的压力,是烟火气的稀释,是普通人对 “性价比” 的最后坚守。
它不该变成奢侈品,更不该成为资本炒作的工具。如果你身边还有良心小摊贩,多去光顾几次吧,别嫌弃煎饼摊的阿姨动作慢,她可能在给你多打个鸡蛋;别吐槽烤红薯的大爷秤不准,他或许在偷偷给你挑最甜的那个;哪怕只是买根 2 块钱的葱,也能让他们多撑一天。
城市的温度,从来不是高楼大厦堆出来的,而是这些接地气的路边摊,用烟火气焐热的。
转发给身边的人,一起守护这份温暖 。别让 “吃不起路边摊”,成为我们共同的遗憾。
发布于:浙江省我要配资网炒股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