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一个印度网友在美国版知乎上发布了一条帖子,瞬间引发了大量讨论。他问道:“孟买明明是亚洲的中心城市,领先上海至少30年,为什么中国人还是普遍认为印度是落后的国家?”这个问题触及了两国国民心态中最敏感的点,激起了不少争议:孟买和上海相比到底差距有多大?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并不认同印度的“先进”?
首先,孟买并不是一个完全不值一提的城市。说它毫无地位显然有失偏颇。孟买被视为印度的“王牌”城市,是印度的商业和娱乐中心。宝莱坞总部就在这里,每年产出的电影数量超过好莱坞,且占据了印度电影市场的大部分票房份额。
另外,孟买在金融领域的地位也举足轻重。孟买证券交易所是亚洲最古老的证券交易所,成立于1875年,远比中国的证券交易所历史更为悠久。印度储备银行、国家证券交易所等重要金融机构,以及众多国际大银行的总部或分部都集中在孟买。
展开剩余80%最令人印象深刻的,可能就是孟买的富豪群体。根据2025年胡润全球富豪榜,孟买首次以超过90位亿万富翁的数量,超过了北京,成为亚洲亿万富翁最多的城市。印度首富穆克什·安巴尼,他的资产超过千亿美元,并在孟买市中心建了价值10亿美元的27层豪宅,雇用了600多名员工来管理,这座豪宅成了孟买财富的象征。
孟买港是印度最大的港口,占据了全国超过一半的集装箱吞吐量。从经济数据来看,2025年孟买的GDP预计约3100亿美元,这一规模在全球任何国家的顶级大都市中都占有一席之地。
从金融历史、富豪聚集、文化影响力等角度来看,孟买确实有它自豪的资本。那位印度网友认为孟买领先上海30年,或许就是因为这些显眼的成就,他觉得只要拥有亚洲顶级的富豪圈,强大的金融心脏和文化输出能力,就意味着领先。
然而,城市的真正领先,并非只看金字塔尖的奢华生活。孟买的繁华,实际上只是经过精心修饰的“表面”景象。若你走入这座城市,深入了解其中的困境,你会发现孟买是一个被割裂的城市,贫富差距巨大,贫民窟遍布。孟买超过2000万人口中,60%以上的人生活在贫民窟中。最为著名的是达拉维贫民窟,那里居住着100多万人,面积仅为2平方公里,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27万人,生活条件极为恶劣,排水系统不完善,水电供应不稳定,垃圾遍地,污水横流。
住在达拉维的人们,很多日收入不到10美元,从事着体力劳动如垃圾回收、陶器制作、缝补衣物等工作。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,很难接触到外面的世界,阶级固化,几乎没有改变的机会。与此同时,孟买的“顶层建筑”中,安巴尼那样的亿万富翁正俯瞰这座城市。贫富之间的巨大差距,使得孟买的“繁华”看起来尤为苍白和讽刺。这样的现象,显然不算是“领先”,更像是一种畸形的城市发展。
印度政府曾尝试改变这一状况。2022年11月,印度另一位超级富豪阿达尼集团就计划重建达拉维贫民窟,将其改造为现代化的住宅和商业区,预计投资巨资并赚取24亿美元的利润。听起来是个美好的计划,但实际上,项目进展非常缓慢,到2025年,许多问题依然未解决。土地收购和居民搬迁问题进展迟缓,且相关抗议活动不断。项目的推进暴露出印度土地私有制的弊端、政治效率的低下以及资本与民争利的矛盾。
对比之下,上海显得完全不同。从经济规模来看,2025年上海的GDP预计将达到9000亿美元,是孟买的三倍。上海的基础设施也是世界一流,地铁总里程超过900公里,而孟买仅有100多公里;上海拥有世界级的港口、机场,四通八达的高铁网络,交通系统高效运作,完全看不到孟买火车上的拥挤景象。
最重要的是,上海几乎没有像达拉维那样触目惊心的大规模贫民窟。上海注重发展均衡,政府对于老旧小区的改造、保障性住房建设等社会福利的投入,显得更具人性化。虽然贫富差距依然存在,但不像孟买那样,富人区和贫民窟仅一墙之隔,形成鲜明对比。
从国家层面来看,中国与印度的差距更为明显。2025年,中国GDP预计达到13.7万亿美元,而印度仅为3.91万亿美元,人均GDP是印度的近5倍。此外,中国的成人识字率高达97%以上,而印度只有77%左右,尤其是在女性识字率上,差距更大。
一个国家的强大,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,更在于它能为每个普通公民提供多少保障。当中国已经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民医保时,印度的底层民众仍在为干净的水和基本卫生设施而挣扎。这也是为什么,即使孟买的亿万富翁数量超过北京,中国人依然觉得印度整体落后。
在那个帖子下,许多外国网友给出了犀利的评论:有美国人认为印度的落后是“原始的落后”,街头的垃圾、食物不卫生、超标的大肠杆菌等,都让现代文明社会感到难以想象;有英国人认为,中国人不屑与印度比较,因为中国的目标是重回世界之巅,而印度还排不上号;还有摩洛哥人提到,孟买的现代化只是少数富人的专利,而整个印度社会依然受制于种姓制度等落后观念。
这些观点与大多数中国人的看法不谋而合。中国人眼中的“落后”,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数据的差距上,还包括社会理念和文化发展的滞后。
印度似乎跳过了工业化和全民教育的基础,试图直接进入金融和服务业主导的“发达”阶段,但结果却是产业空心化,制造业严重依赖进口。更深层次的,印度社会依然被根深蒂固的阶层观念和贫穷思维所束缚。在中国,大家相信努力能改变命运,而在印度,种姓制度的影响让许多人从一出生就注定了命运。
从根本上讲,那位印度网友的问题暴露了印度社会的一种普遍心态:急于证明自己,却忽略了自省。他们看重的是局部的、表面的优势,却忽视了更深层次的结构性短板。孟买的摩天大楼和宝莱坞的辉煌,或许能暂时提升印度的自信,但只要达拉维的贫困依旧,印度的“领先”永远只是一个虚幻的梦。
发布于:天津市我要配资网炒股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